11月6日,由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意大利世界语协会和法国世界语协会共同组织的“北京·巴黎·罗马美食三城聊”活动成功在线举办。来自中国、意大利、法国的世界语者在网上相聚,围绕美食交流对话,在云端分享三国饮食文化,交流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加深了解、共叙友谊。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秘书处主任陈吉、意大利世界语协会理事会成员 Mikela Liparj 和法国世界语协会 Mark Ĵiro(Marc Giraud)主持了活动。活动持续了两个小时,共有约70人次参加。
来自三个国家的世界语者一同探讨跨地域、跨文化交流语境下的美食故事,通过美食与传说、美食与名人、美食与地方,分享各自城市的美食美味,领略传统美食在创新性发展与本土化发展的魅力与文化内涵。
江苏镇江美食达人史雪芹介绍了有着镇江三怪之一之称的锅盖面,她讲述了锅盖面的有趣传说、风俗传承以及如今的制作流程与工艺,美味的面条加之有趣的故事吸引了在座的与会者。上海可谓是中西美食的汇聚地,上海世协名誉会长汪敏豪分享了上海本帮菜(包括苏锡菜)的特色和经典菜式。本帮菜与外地菜长期共存,相互影响,在原本地菜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以上海和苏锡风味为主体并兼有各地风格的上海风味菜体系。北京世界语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欧拉中心世界语部王珊珊尤其热爱美食,她分享了咖啡在中西方的不同——在中国,咖啡的味道与制作流程与工艺与其他几个国家的习惯不同,但中国人对咖啡的喜爱与其他几个国家的人是一样的。味道不同,情感相通。来自广州的世界语者张致诚与大家伙儿一起来分享了广东的饮食上的习惯和粤菜特色,并推荐了几处经典的广州粤菜餐厅。中国报道世界语网的巴西记者拉斐尔正在上海采访第四届国际进口博览会,用精彩视频分享了会场上的小笼包制作演示、美味面食、机器人自动咖啡制作等有趣的场景,让进博会的美食也走进了美食三国聊的会场。
在交流中,中国和意大利世界语者还讨论了前段时间很多平台流行的“在意大利人面前折断意面”视频。意大利人表示,在他们这样的地道“专业技术人员”手中,意面是不会也不应该折断的,应该等待面条软化之后,它就整个进入水中了,不需要折断;意大利世界语者 Debora Rossetti 还回答了网上流传的经典段子“意大利人怎么看菠萝披萨”,她和 Mikela Liparj 都认为,可能是口味问题,他们通常不太可接受甜咸口的食物。
来自法国巴黎的世界语者 Marko Ĵiro 分享了巧克力蛋糕的详细做法,将他的配方拿出来供各位参考,用简单的材料制作出美味的点心。
来自意大利都灵的 Tina 粗略地介绍了当地的一种馅饼,搭配番茄酱、烤肉酱等酱料,十分美味;她着重介绍了都灵代表性饮料,名为 bicerin,在皮埃蒙特语里意为“小杯子”,是由浓缩咖啡、巧克力和奶油调制的冬季热饮;还有一种名为 panettone 的甜面包,里面有葡萄干等,一般在圣诞和新年期间出售。
意大利世界语者 Vito Tomillo 聊到,意大利人和中国人在饮食上都不是单纯的吃,而是重在品味、品尝。例如他们会慢慢享用咖啡上的一层奶油,而不是将整杯咖啡一饮而尽,仅仅为了摄取。意大利的饮食体系也很丰富,比如意大利面,它只是当地上百种面食之一,并不是顿顿都吃,也许每周能轮上一次。因为来自博洛尼亚,他特别提到了当地十分美味且知名的鸡蛋面。
Michel Basso 由于工作原因,详细的介绍并推荐了意大利北部开设的一家器具工厂。他们出于环保考虑,正在推进用玉米面代替塑料来生产餐具,他还着手准备在其中加入世界语元素。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