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市市监局的工作人员巡查一家外卖螺蛳粉店时发现该店柜子中存放一罐“螺蛳粉加臭酱”。据《中新经纬》在电子商务平台查询,按照每碗汤底250克来计算,1克酱料就能“增臭”一碗。
不过,有专家这样认为,网传视频显示的“螺蛳粉加臭酱”是一种半固体复合调味料,从配料表上看,里面主要的“臭”的成分是酸笋、豆腐乳、螺蛳肉,也可能有一部分臭味来源于香精。如果这种酱本身是符合国家食品标准的,质量没问题的话,螺蛳粉店家使用其作为调味料也没问题。
但是,增臭剂事件被曝出后,各家头部螺蛳粉连锁品牌迅速出面撇清,强调“没有添加任何增臭剂”。柳州螺蛳粉协会秘书长黄嘉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柳州本地实体店获取酸笋等原材料容易,几乎未使用增臭剂;同时柳州走出去的连锁店品牌有自有中央厨房,目前物流配送体系发达,也未发现连锁品牌使用增臭剂行为。”
小马飞刀以为,商家是否使用增臭剂,绝非小问题,而是事关消费者知情权和食品安全的大问题,哪怕该食品添加剂是安全的,且在限量之内添加,但如果未告知消费者,那就构成了对消费的人的欺诈,应承担对应赔偿责任。
由此,小马飞刀想到一个词:科技与狠活。这个词最早出自抖音博主“辛吉飞”的视频创作内容,指通过现代食品制造业技术(包括一些化学添加剂),制作或合成出各种不合格的食品。比如“没有牛肉的牛肉丸”“没有黄豆的酱油”“不含一滴奶的奶茶”等。
再拿备受公众关注的预制菜来说,之所以引发争议,一个是对预制菜的定义,现在还缺乏普遍共识;还有就是餐饮行业在预制菜方面的透明度,做得还远远不足。虽然预制菜只要严格按照安全标准烹调,这种半成品或者成品的菜肴,其实不会存在安全或者添加剂的问题,但是在口感和营养方面,和现做现吃会存在区别。可现在人们去餐馆吃饭,会有几个商家能明确告知,你吃到肚子里的是预制菜。花的是现做的钱,结果吃的是预制菜,这显然不合理。
“科技与狠活”5个字的流行背后,折射的除了花了钱的人食品安全的担忧,也不乏大众对食品制造业发展的认知误区。食品添加剂从来都不是妖魔鬼怪,偏见和无知才是。我们不反对食品添加剂,国家颁布的《食品卫生法》以及《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也对使用食品添加剂有严格的规定和标准,让大家不再对食品添加剂谈虎色变。但是,我们一定要要清楚买到的是“科技与狠活”还是“土法与传统”。
科技能改变生活,却取代不了传统。花了钱的人食品健康的追求,是天然的正义。相应的监管应随时代越来越严。
返回列表